论新质生产力研究的经济学思维

2024-05-13   |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当前,“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及其所表达和可拓展的丰富含义,受到广泛关切,引发多方面的讨论和研究。人们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意义。这表明,“新质生产力”概念,是因捕捉到现实经济发展中正在出现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新现象、新问题、新动向而形成的,不仅可以对把握当前和未来国家方略政策取向,形成方向性的原则思路,而且启示了更系统研究和判断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探索方向和理论界的时代使命。因此,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执念取向(即学术范式承诺),也应发生与时俱进的变革。本文围绕新质生产力研究的经济学思维及其演变趋势,进行理论探索。

  一、经济学的生产力思维

  “新质生产力”思维概念,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的理论范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范式,运用于对新时代新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及重大问题的认识判断。

  “生产力思维”的实践意义在于,承认生产力不仅是决定人类发展的历史性核心因素和根本性力量,而且是决定新阶段国家发展政策取向的第一性因素。“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鲜明地启示了生产力第一性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在国家方略上的基本取向,其实质上就是将国家发展的方略核心,定位于“聚焦生产力,发力新科技”的实践方向。从基本理论上认识,就是将“生产力第一”和“第一生产力”作为经济发展叙事的一般原理和机理逻辑。这不仅要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而且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解决重大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即在经济发展中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

  就经济学理论范式承诺的基本逻辑而论,生产力具有第一性的特征,而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则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叙事体系。在新质生产力的经济学理论范式中,对于“人”的概化具有特别重要的认识论和逻辑自洽性意义。

  二、新质生产力经济学思维概化的“人”

  经济学本质上是“人”学,即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之学。

  不同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同样诞生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然称为“政治经济学”),却没有如此地抽象化,而是仍然保持了“历史”因素,使其研究范式具有“史观”特征,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发展观。其中,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就是,形成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为范式承诺的经济学底层逻辑和分析体系。

  在“生产力—生产关系”范式承诺的思维逻辑下,“人”的概化保持了理性的真实性,即并非完全抽象为“工具理性”,而是具有“本真理性”的重要意义。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人性。也就是说,“人”的概化,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含人与人的关系,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样,对于“人”的经济学概化,须有更大的社会现象及行为主体包容性。简言之,经济学中的“人”,不仅仅是同质的“经济人”,而且有多样化的“人群”:人以群分,群以域定。这样的概化思维演进方向,非常有助于对“新质生产力”及“人”的概化理解。

  人类社会发展最具决定性的动因是工业化,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彻底改变着人类发展的面貌。如果把人比拟为“机器”,工业化就是用各种技术手段,使人的“机器”性能更为强大。当新型工业化进入更高阶段,机器对人的智能替代扩大,成为智能机器人。因而,新质生产力经济学思维所概化的“人”,从“经济人”“组织人”演化产生了“智能机器人”。这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当然,人工智能并没有改变“人”在经济学范式中的核心地位。人对人工智能的驾驭,是必须坚守的伦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就是人的创造性生产力,即以人为本的先进生产力。创新型担当性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可贵最具决定性的人力资源,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最关键的作用。

  三、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的经济机理及规则博弈

  进入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市场经济场景,各种数字信号、“大数据”和“强算力”与市场价格信号并存,成为经济决策的内在机制。这样,企业行为和市场经济运行可以由数字信号直接调节,而市场供求的价格信号功能,反倒可能被弱化。

  再从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国际规则来看,世界的市场经济机理和规则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在发生很大的质态变化。因此,“新质生产力”不仅反映了生产力固有的积极、活跃和革命性的特质,而且体现了生产力从未具有的新质态和新机理。

  对生产力的“质态”关切,超越对生产力的“量态”关切,是新质生产力重要的经济学属性。对生产力的“量态”关切主要体现为质量注视,质量主要由技术水平所决定;而对生产力的“质态”关切则主要聚焦于质态,质态主要由科学水平所决定。

  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实国情是,在“科技”链的偏技术端具有极大优势,但在偏科学端则明显不足。“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将国家间竞争的重点聚焦于科技创新,就直接体现了对科技进步机理及国际规则博弈的关切。特别是,在数字化人工智能领域,科技进步的重大突破层出不穷,方兴未艾,但市场规则尚待完善。所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面临科技进步的国际竞争,而且面临国际规则博弈的重大挑战。

  四、基于经济学范式变革的新质生产力研究

  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范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现实,必须进行范式承诺的变革。“域观经济学”就是一个有前途的学术发展方向。经济学的范式变革,须将长期性、未来性、存量性、多元性等因素纳入观察研究体系,这是“域观经济学”与“新质生产力”相契合的逻辑基础。

  域观经济学的范式变革,并不否定“微观—宏观”叙事体系的学理价值,而是将传统主流经济学的一维叙事体系,扩展为经济理性、价值文化和制度形态的三维叙事体系,能够更贴近现实地观察和刻画经济世界,包括经济主体的行为特质、经济运行的制度规则,以及不同域观行为和域观空间的畅通关系。

  域观经济学的缘起同时也是被现代主流经济学所抽象舍弃的“史观”范式承诺因素,再度回归现代经济学体系,进而形成更为丰满的“史观—微观—宏观—域观”范式承诺建构。特别是,基于“史观”范式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叙事原则,可以引导现代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范式体系,更科学地研究新时代、新世界所产生的新现象,其中,“新质生产力”就是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可以说,聚焦“新质生产力”就在很大程度上抓住了新型工业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方向和实现路径。

  基于“域观”经济学范式承诺的视角进行观察和研究,世界上任何经济体都是有其“特色”的,不存在无个性及无域观特色的纯粹市场经济过程,任何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具有特色的文化环境和制度条件中发生的。新型工业化和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新质生产力的推进,是极为现实的过程。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其“质态”特征,不是抽象的“微观—宏观”范式所能把握的,而是只有在承认多样化的“域观”范式承诺叙事体系中,才能得到把握和驾驭。

  从本文前述内容中,我们已经可以体会到,经济主体行为、制度规则秩序和中国深厚文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表现具有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整体性系统化的影响,而且是对不同特质领域以及特定人群的影响。如前所述,新质生产力更加关切生产力的“质态”特征,而“质态”的特征就是多样性和多目标性。从工业化进程看,就是不仅以高增长为目标,而且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多元目标。所以,从“质量”到“质态”的关切提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形态转换和路径过程,也是经济学进行新质生产力研究的学术使命。

原文刊载于《西部论坛》,作者金碚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