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国际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发表一项新研究,发现微塑料已悄悄侵入人类子宫,危害女性生殖健康。
科研人员在不孕患者子宫内膜中发现了多种微塑料污染,主要包括:聚酰胺(PA)、聚氨酯(PU)、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和聚乙烯(PE)等,大小在2~200微米(1毫米=1000微米)之间。他们通过小鼠实验探索了微塑料可能的侵袭路线——微米级颗粒可通过饮食进入血液循环,再随血液循环到达内脏器官,包括子宫;对于达到100微米的较大颗粒,可直接通过阴道侵入子宫腔内。
以往世界多国研究已在人类的粪便、肺部、肝脏、血液以及胎盘等组织中发现了微塑料踪迹。人们的口、鼻、肛门、阴道等开放腔体可直接接触和微量摄入微塑料,经过累积会逐渐影响肠道菌群,造成内分泌紊乱,损伤器官组织,破坏造血功能,并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等疾病的风险。今年5月和6月,墨西哥科学家和我国科学家分别在男性睾丸和精液中发现微塑料,可导致男性生育能力下降。值得关注的是,分析样本中微塑料的发现率均为100%,可见微塑料侵袭的普遍性,其危害不容忽视。
日常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易释放微塑料,比如一次性塑料制品(塑料袋、塑料餐具、吸管等)、塑料包装(食品包装、饮料瓶等)、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沐浴露、牙膏、防晒霜等)、加工食品(口香糖、冰激凌等)、合成衣物(聚酯纤维、尼龙和丙烯酸纤维等材料的衣物,洗涤时易释放微塑料)、磨损轮胎等。李蓉说,广大公众应当对微塑料污染可造成生殖健康危害引起重视,日常生活注意防范微塑料污染和保护环境。专家提出几点建议:
科学垃圾分类。正确分类垃圾,确保塑料废物得到有效回收。(生命时报/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