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超越人类,我的未来谁做主

2024-07-01   | 来源:新华通讯网

AI时代

  美国OpenAl发布GPT-4o,谷歌全线更新Gemini,苹果推出M4芯片,微软发布AIPC,更新Copilot……5月的人工智能(AI)市场,异常热闹,很多美国科技巨头在更新技术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次的AI技术突破,每每引起人类的惊骇或狂喜。

  AI技术的日新月异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关于AI 的各种担忧和争论也不期而至。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如何立法规制AI的发展、司法实务中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又与其保持必要的边界、律师界会不会迎来大洗牌、虚拟数字人背后的法律隐忧、美国设置AI 安全委员会背后的深意、法国为何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为何引人瞩目……《法制与新闻》杂志本期八个话题八篇文章,试图探讨AI技术快速迭代更新下的应对之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化、实用化,应用场景越来越广,人工智能侵权纠纷将越来越多

文/特约撰稿 王峰

经过一年多的激烈竞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大模型进入了史上最密集的进展发布期。

北京时间5月14日凌晨,OpenAI召开春季发布会,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发布了最新大模型GPT-4o。GPT-4o升级了ChatGPT的视觉能力:研究员打开前置摄像头,GPT-4o立刻解读出其面部情绪为“灿烂的笑容”;在纸上手写线性方程式,GPT-4o能读图并一步步给出解答。

其他厂商也不甘示弱。4月18日,Meta公布了旗下最新大模型Llama 3,将数据和规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这是在两个定制24K GPU集群上基于超过15T的数据进行训练的结果——训练数据集是Llama 2使用量的7倍有余。

近日,李开复孵化的大模型创业公司零一万物发布“一站式”人工智能工作平台“万知”,可在10秒内完成数十万字超长文档阅读,一份精美的PPT两分钟就能出炉。

琳琅满目的人工智能应用,让人们工作、办事的效率大大提升,但也让一个悬在人类头上几十年的阴影更为明显: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人类,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

“我个人欢迎我们的新机器霸主。”这是问答游戏节目《危险边缘》冠军肯·詹尼斯2011年被IBM公司的人工智能沃森(Watson)碾压后写下的一句笑言。

沃森还是上一代人工智能的代表,但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震撼随其进化有增无减。有学者称,人类无疑已置身于人工智能“恐怖谷”之中。

“恐怖谷”是日本学者森政弘于1969年提出的假说,概述了人类对机器的反应:机器越接近人越容易获得人类的喜爱,一旦达到某个临界点,好感度会直线跌落谷底。

人工智能起源于人类追求主体性的释放,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颠覆了想象,半个多世纪前的主体性困惑得以回归和重构:究竟是我们在控制机器,还是机器在奴役我们?

被机器淘汰的劳动力

作为万千生物的一种,人类自然有其生物学上的劣势,机器成功弥补了人类的短板。

目前,欧姆龙上海工厂已导入移动机器人。在商品组装的检查中,为了改善以往人工操作所导致的效率低下并降低质量风险,欧姆龙运用高性能四轴机器人来搬运和检查产品。制造货期缩短两小时,中间品置场面积缩减50%。

值得一提的是人机协作的智能化单元生产线(CLCS),是一套融合了AI、IOT(物联网)、自动化搬运、协作机器人等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实际运用在欧姆龙工厂的生产管理系统。

在这条生产线上,工人只需要完成第一道拧螺丝的工序,下面的第二道拧螺丝环节就由协作机器人辅助完成,接下来它会与移动操纵机器人(MoMA)共同合作完成取料盒、装盒、检测和产品打标的系列工序,最后,由移动操纵机器人完成厂间的运输、取送、置放等工作流程。

“在上海工厂,我们有100多条生产线,生产的产品种类高达23000种,每条生产线机种切换平均20次/天,操作员1至4人。通过导入人机协作的智能化单元生产线,我们实现了制造起因不良为0;而通过对现场数据的可视化分析,使作业流程改善得以加速,生产效率提升12%。”欧姆龙上海工厂相关负责人说。

“机器人作为助手将协助我们完成大量简单、重复的任务,人只要完成其中创造性、思维性较强的工作环节,这将大大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甚至改造工作模式。”他说。

在偌大的工厂里,没有一名生产线工人,仅有机械臂、机器人有序而高效地忙碌着……这宛若科幻电影中的画面,正在全国各地的“无人工厂”内悄然上演。

得益于智能化生产车间的“柔性制造”,“无人工厂”可以根据实际加工需求将多台机床设备集合起来,实现“多样化、小规模、周期可控”的生产效率,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线的产能和适用范围。

在农业领域,近6000台无人拖拉机和超5000台无人植保飞机在新疆参与农业生产;黑龙江友谊农场实现无人驾驶插秧,秧苗栽植更均匀,每亩地节约不少人力成本……无人拖拉机、智能收割机、智能除草机、挤奶机器人、农业自动化与控制系统等深刻影响了农业生产,推动着智慧农业的发展。

无人便利店曾在国内风靡一时。与传统便利店不同,消费者只需提前扫码绑定支付方式便可进店选购,店内购物系统基于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传感器融合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及商品进行精准识别。在离店时,消费者直接走出闸机就可以完成结算,之后会在手机端收到消费账单,整个结算环节只需3至5秒,订单准确率高达99.9%。

“收银至少占据了店员50%的工作量。”一家无人支付公司负责人表示,传统便利店正面临人手不足等严峻考验,相比之下,无人便利店收银效率提高了78%,更是省去柜台收银的环节,收银人力成本节省100%。

人工智能大大提升生产效率,但一座座“无人工厂”“无人商店”背后,是大批劳动力失业。虽然有专家指出,人工智能淘汰了众多旧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在创造大量的新工作岗位。

作为智能制造的领先企业,三一集团拥有几十座数字化工厂,比如在18号工厂,只有300多名工人,基本均从事脑力劳动,以操作机器程序为主。原来一个工人只能负责一台设备,现在一个工人可以负责10台,甚至20台。三一集团的目标是实现“三个三”,即3千产业工人、3万工程师和3000亿元的年销售额。未来的工人将成为工艺工程师和高级技术工人,虽然员工总数不会减少,但如果无法提升自身技术技能水平,跟不上技术发展脚步,则注定面临失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指出,数字经济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创造了大量新就业形态,诞生了许多新岗位。但同时,数字经济对就业的“挤出效应”也较为明显,一些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旧职业被淘汰。

李长安表示,正是因为数字技术的这种特点,形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极化现象”,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向高级技能劳动者聚集,而对中等技能劳动者需求下降,这也是导致部分劳动者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长安说,要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积极作用,就是要使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挤出效应”,提升劳动者的数字技能水平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在机械物理空间,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有被替代的心理压力,还可能有直接的身体侵害。

2015年,德国大众汽车制造厂的一台机器人抓住一名承包商并将其压在金属板上,致其死亡。2018年,美国发生了全球首例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死亡案。案发时,优步公司的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正处于自动驾驶模式,当遇到十字路口穿越人行横道的一名行人时,其并没有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致行人被撞死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化、实用化,应用场景越来越广,诸如此类的人工智能侵权纠纷将越来越多,成为社会治理中面临的新难题。

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图 /VCG)

超越人类的艺术创作能力

万物之中,人类的体力从来没有优势,但当创作——这朵人类思维之花亦被人工智能超越之后,人类的心境又该如何?

“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

这些诗句不是诗人写的,而是出自人工智能虚拟机器人微软“小冰”之手。2017年,“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出版方噱头十足地宣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机器人写的诗集。

“她会唱歌,会主持,会卖萌,会‘撩’人,也喜欢被‘撩’。她年轻,可以夜以继日地工作、学习。”《阳光失了玻璃窗》总策划董寰当时向媒体介绍,当看到一张图片后,“小冰”会产生灵感,并有感而发,创作现代诗词。这一创作过程几乎与真实诗人的创作过程无异。

为了达成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519位诗人的现代诗,被训练超过1万次。人类如果要把这些诗读1万遍,则大约需要100年。

7年前,“小冰”的创作天赋还是看图生文,现在,人工智能的创作水平已提高到了看文生图,甚至看文生视频。

清澈灵动的眼眸、活泼可爱的萌宠、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熙熙攘攘的夏日街区、充满科技感的魔幻都市……

一段场景逼真、色彩丰富、氛围浓厚的短视频,全部是由人工智能系统制作生成的。

今年年初,OpenAI发布首个视频生成模型Sora。过去人们如果想要制作一个视频,要先撰写脚本,布置拍摄场地,花时间录制,再进行各种后期剪辑,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但Sora的问世,意味着这一切都将被颠覆。只要简单描述几句,Sora便能精准捕捉人们的想法,打造一部长达60秒的细节丰富的视频。

一个月后,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影响传入了音乐圈。

今年3月,人工智能音乐生成软件Suno发布V3版本,仅需要简单描述,就可以生成两分钟长度、广播质量级别的音乐。正如Suno官网所显示:“无论您是歌手还是排行榜艺术家,我们都会打破您与您梦想创作的歌曲之间的障碍。不需要任何工具,只需要想象力。”

这为普通人打开了音乐制作的大门。在社交媒体上,众多网友参与讨论,并晒出通过Suno制作的曲目,这些可以称得上完整且好听的音乐作品令音乐圈内外人士都感到颇为震撼。

“相比之前的版本,或是此前其他人工智能生成音乐的工具,V3生成的曲目是令人惊艳的。”有音乐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赞叹,“它已经不再是一小段不成熟的东西,而是有歌词、前奏、间奏、副歌的完整歌曲。”

为了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Suno V3还增加了更多音乐风格和流派的选项,包括古典音乐、爵士乐、Hiphop等新潮曲风。同时,V3版本对于用户输入的提示词,理解和响应更加准确,减少了“幻觉”现象,使得歌曲的结尾更加自然和高质量。

“我认为完成度很高,在乐器编排、风格把控、歌词与旋律的匹配度等方面都做得不错,甚至还有乐器solo。”某独立乐队成员表示,“尤其对没有专业制作班底的独立乐队而言,提供了很好的编曲灵感。”

Suno不是最早的人工智能音乐工具。此前,Open AI的JukeBox、谷歌的MusicLM、网易天音等人工智能音乐类产品已经对文生音乐作了探索。

2023年,尼日利亚音乐制作人Eclipse Nkasi和他的制作团队利用ChatGPT及其他人工智能工具,仅用了3天时间和500美元就完成了一张含9首曲目的专辑,而如果用传统的专辑制作方式,需耗费长达3个月的时间以及数千美元。

Nkasi团队利用ChatGPT自动生成歌词和歌曲标题,音乐家自己负责修改部分歌词以适应专辑主题,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将Nkasi录制的人声转换为专辑中的虚拟歌手Mya Blue的声音。

文学、影像、音乐……人类创作的阵地屡被人工智能攻克。已经有人畅想,用ChatGPT写剧本,Sora生成视频,Suno配乐,一个没有任何艺术创作经历的人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以前数十个专业人士几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被取代还是不被取代

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在1954年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之后,机器人会在能力上超越人类并最终取代人类的警告就不绝于耳。

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曾警告:“人类由于受到缓慢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机器竞争,并会被取代,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终结。”埃隆·马斯克则将人工智能说成是人类“最大的生存威胁”,并将发展人工智能比喻成“召唤恶魔”。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韩东屏介绍,对于未来的智能机器人是否将取代人类,目前学界给出的回答是“取代论”和“否取代论”两种。

“取代论”的理论基础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目标理论和奇点理论。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目标理论上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三个阶段,并将超级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

弱人工智能基本上只能完成一个单纯任务;通用人工智能属于强人工智能,能拥有像人一样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胜任人的任何工作,只是没有创造能力和自主意识;超级人工智能更胜一筹,不仅具备人类的创造能力和自主意识,而且还比人类的所有能力都更为强大,可谓超人人工智能。

2017年,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和美国未来生活研究所联合调查了352名专家对未来生活的设想,结果显示,专家们认为到2061年机器将比人类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人类社会将达到“高水平机器智能”水平。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人工智能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设计了多条路径来实现超级人工智能。比如全脑仿真或人脑复制,它直接通过扫描人的大脑,将扫描得到的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在一个足够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中输出神经计算结构,造出仿人脑的电脑。再比如制造以量子计算为基础的人工智能,许多科学家提出了“人类意识的量子假设”,猜测“人类智能的底层机理就是量子效应”,认为以量子计算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可以成为超越人类能力的超级人工智能。

奇点理论是美国发明家和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提出的,他在2005年出版的《奇点临近》一书中,预言人工智能将在2045年超过人类智能,而这一刻,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奇点。

奇点预言的根据,是库兹韦尔本人受启发于摩尔定律所归纳出的加速回报定律。摩尔定律是指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将每两年增加一倍,库兹韦尔因此提出加速回报定律,认为技术变革是指数性的,与常识性的直觉的线性观相反。人类在21世纪将不会经历100年的进步——它将更像是2万年的进步。

不过,“否取代论”者也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对于超级人工智能,“否取代论”者认为,人工智能将来无论怎么发展,都不可能实现超级人工智能。首先,智能机器总是在人所严格规定的范围工作,不会做人没要它做的事。著名的机器人设计师亚瑟·塞缪尔就说:“机器不能输出任何未经输入的东西。”

其次,人工智能的升级能力也在人设定的程序之内。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李杰指出,人工智能的确有学习能力,但那属于程式里的学习,不会跳到程式之外,人工智能只能在指定领域升级。

对于奇点理论,“否取代论”者认为,各种类型的人工智能系统在数十年来的实际发展中都经历着收益递减的过程。在研究初期,人工智能系统通常可以快速提升,甚至在某些时刻超越技术奇点理论所设想的指数增长速度,但随着完善度和复杂度的增加,人工智能系统往往会遭遇各类难以改进或跨越的瓶颈,导致无法维持固定的改进速率。

韩东屏认为,这两种相互反对的观点都有各自的理由,这似乎意味着争鸣双方是旗鼓相当、胜负难分的。但实际上他认为,“否取代论”明显处于下风,因为尽管“取代论”的理论中含有假说的成分,可“否取代论”对“取代论”的所有否证仍是无效的。

取代人类前先帮助人类

人工智能是否取代人类,短期内争论仍将持续,但截至目前作为人类创造的结果,人工智能尚未更好为人所用,还需要进一步突破技术限制。

3月起,Sora对一些艺术家开放了使用权限,月末,OpenAI在官网发布了几位艺术家使用Sora生成的超现实视频作品。有艺术家揭秘称,整体看下来,真正投入影视制作中的Sora并没有当初那么惊艳,对于相对复杂的项目,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进化才能满足导演的具体需求。

除了Sora的使用,这部作品依然使用了大量的编辑和人为指导才制作完成。团队表示:“将Sora融入创作流程是一种很真实的工作方式,但如果不这么干,好像也没什么关系。”

在近日举办的一场人工智能创生时代大会上,多位来自投资、企业、学界的人物得出共识,“整个行业顶级的模型性能十几个月没有提升了”“不要总想着发明一个新的酱油原料,要根据食材做出一道好菜”……

训练和应用人工智能的物质基础是芯片。资深芯片研究专家、《芯片简史》作者汪波认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芯片提出了更多要求,而芯片产业现在面临一些更大的挑战,具体来说是“三堵墙”。

“第一堵墙是内存墙,就是当CPU去存储数据的时候,它要翻过一堵高墙,速度非常慢;第二堵墙是功耗墙,英伟达发布的GPU芯片采用的制冷方式是水冷,而不是通过空气对流来散热。为什么需要水冷?因为它运行中会产生很多的热量。现在芯片运行的热密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火箭喷射口的热密度,如果再继续下去而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芯片就会被自己产生的热量烧毁;第三堵墙是频率墙,已经有几十年CPU的频率没有再继续增加了。”汪波说。

人工智能是取代人类还是帮助人类?选择哪条路径,人类其实大有可为。

美国《福布斯》列出的2024年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五大趋势中,就包括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人类的“左膀右臂”:外科医生可在人工智能诊断结果的辅助下进行手术;律师在庭审过程中可得到人工智能提供的参考案例;软件开发人员可在写代码时得到人工智能的同步帮助;随着远程办公和在线教育激增,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课程设计并优化虚拟团队工作效率。

该报道指出:“2024年,人们将迈入人类与人工智能协同发挥作用的时代,这将大大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水平。”

迎难而上治理好人工智能,而不是束之高阁,才是破解人工智能奴役人类的解决方案。

有专家指出,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规定的17个大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169项具体目标中,人工智能可克服目前的某些限制、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有134个,占79%;可能受人工智能发展负面影响的有59个,占35%。

专家指出,由于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为决策过程提供信息,因此它们的运作方式必须极度透明和公平。目前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设计出公平的算法,还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确保这些系统和它们的设计者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文章来自:《法制与新闻》杂志2024年6月上期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